除了懶的寫字這個很容易猜到的答案以外,還有個比較令人印象深刻
「寫文章,本是種對事物看法的抒發,或對生活感官的分享,是件樂
只不過,現在漸漸產生了一種現象,批評。」
「雖說公開性的文章被批評本來就是件很正常的事,
但批評這件事似乎變成了某些人的主要目的(或樂趣?)」
「不管你寫的是甚麼,做人處事也好,立意良善也好,
總是有人會從中間斷章取義,把話題扯開,批判它、質疑它,
最後就是要證明自己比作者有見識...
卻對文章背後真正的良意內涵視而不見。」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將FB作為論文主題時,
在收集多方文獻的研究期間就看到很多來自各方不同的意見,
但最常見的就是詢問Zuckerberg(FB創辦人)為何不加 入dislike(不喜歡)這個功能,
今天你好意的分享了某篇文章某張照片,得到的批評多於稱讚時,
會對原本樂於分享的人產生了甚麼樣的影響是可以預見的!
Google+也是一樣,目前還找不到反對的意見按鈕!
所以...
我猜想這些交友平台考慮不加的原因可能是想讓大家在這平台上多交 點朋友,而非交惡他人。
(youtube的性質就稍不相同,它加入了反方的意見。)
我所知道得一些人挺愛看社論(或說是某些族群)...尤其聯合報 和自由時報這兩種報紙
(可以大略看成分別代表台灣兩黨不同的聲音),
是的!從某些角度來說,這兩種報的社論擺在一起看時,往往樂趣無 窮啊,
就像參加辯論社一樣!只是雙方各說各話,誰也不想聽誰的!誰也不 想看見誰!
最早我當成了一種可以快速吸收當紅新聞的一種方式,尤其關於兩黨 的政論!
兩方各自表述的觀點其實很容易就找出互有矛盾之處,
從中就能夠很快的整合比較正確又中立的看法。
很早以前,我都是笑著看過,
而最近我卻常常看完一段後,有種自己有不說(批?)不快的感覺!
還會想去再找找網友們關於這些事的批評和看法,我竟不自覺的養成 了這種習慣!
我們都知道,這往往最後都變成了非理性的謾罵...
況且負面的文字和圖片當然也容易帶來負面的情緒!
我們常常不自覺得被這樣的情緒影響了其實。
這裡,讓我們跳脫出政治範疇...但別再跳回去!
眼見在FB上的發生其實也精彩,動態裡就常可以看到某些人抒發情 緒上的不滿,
文字裡充滿著激昂憤慨,更甚著出口成髒;
也許你指桑罵槐,沒有明講情緒是由誰帶給你的,但仍舊有可能讓對 方不小心知道!?
當然,或許你本來就不在乎這個人,只是字裡行間的不理性,
讓本來和你很友好的朋友也對你感覺心生畏懼,更何況點頭之交的朋 友!會怎麼看你?
將FB當成一種出口不錯,只是話裡或許可以琢磨一下?
對我自己來說,我感覺FB的蝴蝶效應其實真的蠻大的!
我想,也許是,我們太習慣批評了!我們太急著表達了!
批評這件事其實不是件壞事,
通常一件事情的發生分為前中後,最早的作法若產生了爭議,
我們就必須藉由批評這樣的方式去討論、去避免日後任何可能導致錯 誤的再發生,
作為後起也因此有了前車之鑑。
我們努力的說服別人、批判他人、取笑對方,
我們要對方看見聽見,卻蒙蔽自己雙眼、摀住耳朵...
即使你本來目的是想拉攏對方進入自己的陣營,
卻只會帶來敵對,造成傷害,
即使我們很清楚結果並不會是我們真正所想要的...(這段怎麼有 在寫聖經的錯覺!)
只是當批評當變成了一種社會常態時,不可否認的也成為種病態,
我們都覺得別人病了,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病了...
來點贊同、多點交流、少點批評,其實,不會讓自己吃虧的!
最後就是要證明自己比作者有見識...
卻對文章背後真正的良意內涵視而不見。」
這讓我聯想到之前將FB作為論文主題時,
在收集多方文獻的研究期間就看到很多來自各方不同的意見,
但最常見的就是詢問Zuckerberg(FB創辦人)為何不加
今天你好意的分享了某篇文章某張照片,得到的批評多於稱讚時,
會對原本樂於分享的人產生了甚麼樣的影響是可以預見的!
Google+也是一樣,目前還找不到反對的意見按鈕!
所以...
我猜想這些交友平台考慮不加的原因可能是想讓大家在這平台上多交
(youtube的性質就稍不相同,它加入了反方的意見。)
我所知道得一些人挺愛看社論(或說是某些族群)...尤其聯合報
(可以大略看成分別代表台灣兩黨不同的聲音),
是的!從某些角度來說,這兩種報的社論擺在一起看時,往往樂趣無
就像參加辯論社一樣!只是雙方各說各話,誰也不想聽誰的!誰也不
最早我當成了一種可以快速吸收當紅新聞的一種方式,尤其關於兩黨
兩方各自表述的觀點其實很容易就找出互有矛盾之處,
從中就能夠很快的整合比較正確又中立的看法。
很早以前,我都是笑著看過,
而最近我卻常常看完一段後,有種自己有不說(批?)不快的感覺!
還會想去再找找網友們關於這些事的批評和看法,我竟不自覺的養成
我們都知道,這往往最後都變成了非理性的謾罵...
況且負面的文字和圖片當然也容易帶來負面的情緒!
我們常常不自覺得被這樣的情緒影響了其實。
這裡,讓我們跳脫出政治範疇...但別再跳回去!
眼見在FB上的發生其實也精彩,動態裡就常可以看到某些人抒發情
文字裡充滿著激昂憤慨,更甚著出口成髒;
也許你指桑罵槐,沒有明講情緒是由誰帶給你的,但仍舊有可能讓對
當然,或許你本來就不在乎這個人,只是字裡行間的不理性,
讓本來和你很友好的朋友也對你感覺心生畏懼,更何況點頭之交的朋
將FB當成一種出口不錯,只是話裡或許可以琢磨一下?
對我自己來說,我感覺FB的蝴蝶效應其實真的蠻大的!
我想,也許是,我們太習慣批評了!我們太急著表達了!
批評這件事其實不是件壞事,
通常一件事情的發生分為前中後,最早的作法若產生了爭議,
我們就必須藉由批評這樣的方式去討論、去避免日後任何可能導致錯
作為後起也因此有了前車之鑑。
我們努力的說服別人、批判他人、取笑對方,
我們要對方看見聽見,卻蒙蔽自己雙眼、摀住耳朵...
即使你本來目的是想拉攏對方進入自己的陣營,
卻只會帶來敵對,造成傷害,
即使我們很清楚結果並不會是我們真正所想要的...(這段怎麼有
只是當批評當變成了一種社會常態時,不可否認的也成為種病態,
我們都覺得別人病了,卻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病了...
來點贊同、多點交流、少點批評,其實,不會讓自己吃虧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